• 登录|
  • 免费注册|
  • 不注册发布|
  • 分享
房产新闻| 厂房合同| 厂房知识| 政策法规|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产业转移的特征

来源:

“当今世界,人、财、物、智因素在各国各地区的流动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一个世界潮流”,产业转移这一经济现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势必会受到影响。从本质上看,“一带一路”并非“对抗逻辑”下的地缘政治联合,而是以“合作逻辑”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这包括与沿线国家经济互联互通和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持续推进,沿线国家经济上的互联互通成为大势所趋,而直接表现为产业要素跨区域流动的产业转移,在“一带一路”更加联通、更加便利的大平台上,获得了新的空间。




(一)基于国际产能合作,向外转移产业步伐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我国的开放型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的重要途径。时至今日,中国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国内资本和巨量的制造业产能,产能过剩和资本流动性过剩日益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升级的“拦路虎”,对于产业转移从过去强调的“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在全球化背景下,产能国际转移是消化过剩产能的有效宏观治理路径,既为国内资本找到理想投资目标,也有助于“中国制造”走向国际。 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角色也正由“追随者”开始向“引领者”转变,主动向外进行产业转移,并与越来越多的国家进行国际产能合作。这是中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的必由之路。如表1所示,近些年来,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仍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同时也已经越来越多地对外进行投资。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1701.1亿美元,历史上首次超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额度。相对于2007年,10年间增长了8.1倍。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已高达10978.6 亿美元。2015 年和2016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分别达到148亿美元和145亿美元。当前,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走出去”。制造业、采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




尽管中资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总体上并不十分突出,还面临着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诸多挑战,但在世界地缘经济版图面临调整之际,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在东南亚、中东欧等地区“区域一体化”诉求强烈的条件下,区域内改善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的需求巨大,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承包工程业务,逐渐扩展到采矿、房地产、工业制造、电信、新能源等许多领域。“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或中期,亟待改善产业结构,建构适合自身发展需要和阶段特征的工业体系。相对于这些国家,中国所拥有的资金优势、产业优势非常明显。在经济“互联互通”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借助国际产能合作,中国企业更多地向这些国家投资建厂,促进成套生产设备输出,实现资金、技术、产能的系统输出。目前,中国向外转移产业已初见成效。以制造业为例,2015年该领域对外直接投资达143.3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了105.9%,2016年更是达到了310.6亿美元。东南亚、南亚和非洲一些国家已经承接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投资,制造业发展迅速。通过向外输出产业,除了带动相关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以外,也为中国解决产能过剩、促进产业体系沿价值链高端方向发展创造了空间和契机。

(二)基于区域平衡发展,国内产业“大迁移”融入双向开放新格局在中国的开放型经济格局中,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心,承载了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和外商直接投资。然而,近十年来,“大迁移”成为中国产业转移的一大特征,产业的区际转移逐渐进入“高峰”状态。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逐渐由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转向区域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中西部地区引入的境内省外资金远远超过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以2013年为例,仅安徽、湖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新疆、宁夏九省区吸引的境内省外资金就达41800.8亿元。根据当年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折合6749.5亿美元,是当年全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的5.7倍,其中安徽和四川这两个产业转移承接大省,当年吸引的境内省外资金分别为6796.7亿元和8697.5亿元,而到2016年,安徽省实际到位境内省外资金9903.3亿元,四川省为9613.6亿元,湖南省为4361.8亿元,江西省为5905.8亿元……包括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在内的发达地区,正逐步形成以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这些地区的传统产业或是不断向外转移,或是在不断改造升级走向高新化。欠发达地区由于其禀赋结构的特征,决定了其产业结构的变迁从承接外区域产业转移入手更为有效。在产业“大迁移”的浪潮中,各类“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不断涌现,相关政策配套络绎不绝,各类招商活动、区域合作也是此起彼伏。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也越来越受重视,许多地区已经由过去片面重视第二产业,转向兼顾其他产业,承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开始兴起。 当前中国正在打造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新开放格局,以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为前提,以产业要素在空间上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为基础。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在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中居于重要地位的亚欧大陆及其周边,最东端是新兴的东亚经济,最西端是发达的欧洲经济,中间还有广大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腹地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快速发展的广大中国中西部地区。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就是要在海上和陆上贯穿国际大通道,凭借沿线中心城市、港口,与周边加强经济外交,并扩大区域经济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与各国的互惠互利。这些除了在地理空间上进行战略布局和基础上互联互通以外,在经济要素上格外需要产业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产业园区的合理布局。 生产力更好的布局是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条件。中国正在发生的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大迁移”,在国家的开放格局中恰恰可以起到在国内实现东西经济联接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产业园区作为战略节点,分布在联通我国内地和海外的各大通道与战略走廊,有助于产业要素和产品更加便利地“走出去”和“引进来”。另一方面,可以使生产力更加合理布局,有效提升整个中国的产业水准,便于起到带动周边经济并不断向外延伸经济影响的作用。当前,在世界经济面临深刻调整、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化的条件下,加强经贸往来,并以此为纽带增进互信,已成为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借助产业园区、物流仓储基地、保税港区、跨境贸易合作区、信息通讯设施等一系列的平台建设,综合运用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法规联动、产业要素联结的优势,有助于推进中国国内区域经济与海外交互联通,并不断实现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区际产业转移与东西双向开放格局的良性互动。

(三)基于新旧动能转换,承接产业转移转向以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在全球“服务—制造”的分工体系中,中国虽然仍处于较为低端的位置,但随着产业的升级、技术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地位正在上升,正面临由传统动能驱动向新动能驱动转换。而长期在中国开放型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外商直接投资,也正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所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也越来越多地偏向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 如图1所示,2005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中,制造业领域占绝对比重,但到2011年服务业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超过制造业,而到2015年服务业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已经超过制造业领域近35个百分点。可见,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看,服务业已经大大超过制造业。另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71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3%,占外资总量的70.3%;其中,高技术服务业为955.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6.1%。




数据来源:根据2006—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出。 在制造业领域,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也越来越多地集中于高端产业或环节。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598.1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55.8%和95%,新设立投资总额1亿美元以上的大型外商投资企业超过840家,所投资行业覆盖众多新兴产业、高科技行业及高端服务业。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甚至将高端产业作为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例如,上海为了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从2017年开始启动了制造业吸引外资新计划,重振制造业雄风,重点鼓励外商投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 由于中国宏观经济总体向好的态势没有发生改变,且参与全球经济的姿态越来越主动,特别是借助“一带一路”这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大平台,在“走出去”与“引进来”两大机制作用下,实际上也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有效途径。著名学者林毅夫认为,融入“一带一路”应以产业转型升级为落脚点,对于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应尽快转型或者“走出去”。从这个角度看,伴随“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向外转移产业,释放了旧的动能;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转向以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则加快了新动能的培育。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对接国际高端制造产业链的条件日渐成熟,同时也产生了庞大的服务业需求,为跨国公司服务业转移和外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其次,服务业发展的环境日趋良好,与高端制造的发展相得益彰。从硬件上看,信息基础设施完备且水平不断提升;从软件上看,政府越来越重视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有利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正在形成中。这促使了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的融合发展的环境不断改善。再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将率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高端制造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些地区开放意识较强,便于同国际接轨,而自贸区的建设,则进一步提供制度创新和开放发展的试验平台。最后,中国已经形成生机勃勃的现代产业生态体系。信息技术和服务产业基础扎实,以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现代物流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与传统的服务业不断融合,并向制造业等其他产业领域渗透,跨领域、网络化的富有生机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生产要素更加自由地在国内国际流动,“中国需求”和“中国制造”共同产生对新旧动能转换的需要,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越来越受青睐。在这种态势下,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越来越多地跨国转移到中国,以寻求更多的商业机会,为中国的企业和居民提供各种服务和产品,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包括金融、信息、管理、法律、咨询等各种服务和产业技术支撑。而中国也必然将更多地吸引和集聚全球优质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资源,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并不断走向国际化,成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好房东厂库房网新网转发

0
关于本站| 广告投放| 联系我们| 版权隐私|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Copyright © 2019 帮选址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经营许可证: 京ICP备18055781号-2
电话:18311415253